Copyright ©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7533号-1
大暑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,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通常出现在每年的公历7月22日或23日。以下是对大暑节气的详细解析:
名称由来:“暑”是炎热的意思,大暑,指炎热之极。大暑相对小暑,更加炎热,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、最炎热的节气,“湿热交蒸”在此时到达顶点。
气候特征:大暑时节正值“三伏天”里的“中伏”前后,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。此时阳光猛烈、高温潮湿多雨,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高温酷热、雷暴、台风频繁。
大暑节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,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。《逸周书》上有“土润溽暑。又五日,大雨时行”的记载。
在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中,大暑是一个重要的节气,因为它标志着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的关键时期。
大暑节气的物候现象主要包括:腐草为萤(萤火虫产卵在枯草上,大暑时卵化而出)、土润溽暑(天气开始变得闷热,土地也很潮湿)、大雨时行(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)。
大暑时节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,特别是夏季作物如稻谷、玉米、蔬菜等,此时作物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温度来快速生长。农民们会抢收抢种,加强田间管理,确保粮食丰收。
农谚云“大暑不暑,五谷不起”,这说明了大暑节气对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。
送“大暑船”:在浙江台州葭沚一带,有大暑日前后送“大暑船”的习俗。人们会把一艘制作精美的“大暑船”送至出海口,并在那里烧掉,意为“送暑、保平安”。
饮食习俗: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饮食习俗,如莆田人家有吃荔枝的习俗,华北地区有喝暑羊(即喝羊肉汤)的习俗,还有吃仙草、烧伏香等习俗。
17766778817